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可持續的生活?!


什麼是可持續發展?

根據政府的官方資料,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
1
)在經濟富裕和生活改善下,減少污染和浪費
2
)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和期望同時不會影響下一代的需要
3
)減小對附近地區做成負擔,合力保護共同擁有的資源

根據以上的參考資料,我對可持續的生活定義為:

1
)居住的環境要有足夠空間,
   
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餘,又能滿足下一代的需要。
   
例如:一個有足夠空間睡覺的床位。
2
)物質上要滿足到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的基本需要,
   
例如:三餐溫飽,有足夠的地方睡覺
3
)心理上,居住的空間要感到舒適和安全。
   
要跟下一代要有良好的溝通和有足夠的關懷。

透過課堂和考察,我對可持續生活的了解和分析:

荃灣套房
環境上
荃灣的套房面積約有一百尺,一間套房通常有一戶人居住,約四至五個人。一間套房裡包含了廚房和洗手間,所以生活的空間非常擠迫。上次我去探訪的套房家庭,屋主連睡覺的床也不足基本的六尺,而這張不足六尺的床還要睡兩個人。屋主的兒子甚至要睡摺床,做功課要在床做。他們知道,如果要擺脫現在的生活環境,想得到轉變,就要好好地用功讀書。奈可由於受到環境限制,令到他們沒有足夠空間讀書,成積越來越差。所以並不符合環境上的可持續生活,因為空間不足影響自己的生活,更加影響下一代的生活需要。

物質上
荃灣套房的住戶不求甚麼,他們只求一個更大的空間居住和穩定的生活。他們希望進快輪候到公屋,不想再留在這裡。從可持續生活的觀點來看並不符合,因為他們只是希望滿足到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必須品,並不是奢求豪華的東西。但住戶們依然會嘗試將自己擁有的,將自己最好的給下一代。例如利用僅有的金錢買一部電腦放在狹窄的空間給子女做功課。

住戶心態
大多數得住戶只想盡快政府安排到公屋讓他們入住。他們覺得很無助和焦慮,因為他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其實,在家中最基本的心態是安心和感到幸福,但由於空間所限,令到他們在家中應有的感覺亦消失。影響的不只是大人,連他們的下一代對家中的心態亦增加負面的影響。他們會跟同學比較,會覺得自卑,之後就會埋怨家人,容易增加矛盾。這樣對心態上的可持續生活並不符合,因為屋主連自己應有的需求和期望都沒有,可而滿足下一代呢?


新菜園村

環境上

新菜園村位於元朗郊區,面積約14萬平方尺,比起舊菜園村的面積小約三倍。新菜園村的居民主要與耕種為生,並希望後代也能夠維持這種生活方式。而且,新村的設計講求環保和與農業結合,以公共農地的方式耕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減小對附近地區做成負擔,合力保護共同擁有的資源。

住戶心態

新菜園村裡的居民十分團結,因為他們經過抗爭,希望維持原有的生活。但在無辦法之下,他們被逼給政府收地,逼於無奈地接受現實。唯有利用賠償,於元朗另外買一塊地,希望能夠保留原有的生活。 我應為新菜園村的居民能夠達到可持續的生活的標準,因為他們能夠互相溝通,村裡的大小事也會大家一起開會商量決定,大家達成共式。

反思

從兩次的參觀,我發現兩次的地點都是政府從70年代開始發展的新市鎮。荃灣是當年的第一批新市鎮,而元朗是第二批。現在,這些新市鎮已經發展到應有盡有,交通方便的地方。但政府在發展這些新市鎮的同時,有沒有留意住在裡面的弱勢社群呢?例如在興建那些貴到普通人買不起而又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屏風樓同時,有沒有留意那些一家四口,住在不足100尺的居民呢?在興建高速鐵路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那些被逼搬走的人呢?如果不是透過一些非牟利團體的協助下,社會又怎會留意到這些問題存在在我們的社區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